【大客家】龍南客家文化旅游“借圍突圍”
| 招商動態 |2017-01-13
客家圍屋是客家文化的瑰寶。江西省龍南縣共有376座圍屋,是中國客家圍屋最多的縣,被譽為“中國圍屋之鄉”。如何挖掘保護好圍屋資源,在競爭激烈的文化旅游市場中成功“突圍”?龍南縣探索了“一圍一品”的開發模式,引導農民入股吃“旅游飯”,走出了一條“借圍突圍”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道路。今年以來,該縣圍屋旅游共接待游客34.2萬人,旅游收入1.54億元,同比均增長11.5%。
龍南縣的古圍屋吸引游人如織。
“一圍一品”有序開發
散落在龍南的一座座古圍屋,猶如一粒粒晶瑩的珍珠。經歷幾個世紀的風雨侵蝕,客家圍屋由最初的喧囂逐漸冷清,越來越多的客家人搬出圍屋,圍屋的價值淹沒在歷史的塵埃里。
龍南縣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后,發現這些被稱為“東方古羅馬城堡”的客家古建筑蘊含著巨大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我們究竟有多少“家底”?必須弄清楚!普查的數字讓人振奮:376座!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將“擁有圍屋最多的縣”的桂冠授予了該縣,這標志著龍南“中國圍屋之鄉”的身份得到權威認定。
圍屋是不可復制的珍貴文化遺產,容不得一擁而上、盲目開發。龍南縣政府部門本著“整體規劃、突出特色、保護原貌、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求正在或已經開發的20余座圍屋做到“一圍一品”出特色:關西新圍定位為建筑文化和經商文化;西昌圍定位為宗祠文化;佛仔圍定位為生產隊時期文化……
為做好圍屋的基礎設施建設,龍南縣采取積極向上爭取資金、財政撥出專款、地方鄉鎮自籌經費、群眾自發捐資相結合的方式,改造圍屋供電線路,消除消防安全隱患,完善公路、對照牌、指示牌、公共廁所、大型停車場等圍屋旅游基礎設施。
龍南縣堅定的保護信念和理性開發的熱情讓客家圍屋逐漸抖落歷史的塵埃,重新煥發風采。
龍南縣的客家圍屋群。
農民入股吃“旅游飯”
龍南縣每一座開發的圍屋里都有一個響亮的機構名字,叫股份制旅游開發合作社,它的主要股東就是圍屋農民。雖然大多數圍屋農民已遷到外面另建新居,但是圍屋的產權還在農民手里。因為旅游開發,圍屋農民搖身一變成了股東,吃上了“旅游飯”。
為提高農民參與圍屋旅游開發的積極性,龍南縣創造性地在圍屋成立農村旅游產業的新經濟組織,尊重群眾意愿,將合作社分成集體股、個人股、企業股、政府股四大股份。集體股加上個人股,圍屋農民成為圍屋旅游開發的最大股東和受益者。
圍屋農民的主體熱情被點燃,他們積極參與美化綠化圍屋環境等活動,讓圍屋面貌煥然一新。在開發過程中,他們通過自己探索,創建了以“一組兩會三員”為模式的新型圍屋社區組織管理模式,形成了農民自己管理圍屋的長效機制。
如今,邁進每一座古老圍屋,都可以感覺到撲面而來的新氣息。在圍屋里,農民們有的當導游、有的經營“農家樂”、有的銷售工藝品,大家吃著“旅游飯”,錢袋都鼓起來了。
龍南縣的客家酒堡古圍屋。
市場運作“借圍突圍”
文化旅游市場有自身的規律,僅憑政府的規劃與農民的熱情遠遠不夠。為了形成并做強旅游產業鏈,龍南縣組建了客家文化旅游開發公司,圍屋經營項目向縣內外投資者開放,包裝推出優勢旅游項目,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招商引資,用市場化理念去運作圍屋開發。在漁仔潭圍,獲得圍屋的部分開發權的3家實力企業,圍繞著“客家酒堡”的定位,注冊了“漁潭米酒”的商標,帶動10多戶專業釀酒戶從事米酒生產;許多企業和商家紛紛進入客家飾品、客家餐飲、客家茶莊和客家工藝品的生產與經營行業,開拓圍屋旅游商品市場;香火龍、楊村山歌、板凳龍、制作冬頭帕和鳳眼珍珠等民俗節目經過重新編排包裝,為游客提供商業表演……
為了進一步提升旅游品位,該縣積極做好客家圍屋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將已開發的栗園圍與漁仔潭圍聯合打造成4A級景區,并與“南國畫里的客家鄉村”廣東蘇家圍結成“姊妹圍”,實現旅游資源共享。
同時,龍南縣將資源串點成線,形成了以客家圍屋為主的客家風情游旅游線路。與廣東實行客家旅游聯動,推出“贛粵客家文化旅游”,和30多家廣東旅行社簽訂合同,吸引珠三角游客源源不斷。
